企業淨零不能單靠光電!台智電助採購離岸風電、聯華林德籲設氫能專區【RECC論壇】
新聞來源: https://reccessary.com/zh-tw/news/taiwan-smart-electricity-energy-linde-lienhwa-recc-forum
台灣綠電市場蓬勃發展,經濟部預估2030年企業綠能需求將突破480億度。新能源與碳市場資訊平台《RECCESSARY》及淨零資訊平台《EnergyOMNI全能源》於19日舉辦「新能源與碳市場商機論壇」,台灣智慧電能副總經理邱玉典在會中分享具彈性的離岸風電採購解方,聚焦協助中小企業克服購電門檻;聯華林德副總經理沈欣儒則剖析氫能在實現淨零轉型中的關鍵角色。
離岸風電採購3大痛點如何解?台智電推彈性機制助企業突圍
長期以來,太陽光電因取得容易、成本較低,主導台灣綠電市場;但受限於土地稀缺與社會爭議,發展空間有限。台灣智慧電能(簡稱台智電)副總經理邱玉典表示,離岸風電具備全天候穩定發電的優勢,預計2050年裝置量可達40至55GW(百萬瓩),將成為台灣綠電供給的主力,有助實現2050淨零目標。
不過,邱玉典指出,第三階段離岸風電區塊開發取消躉購制度,轉由企業透過長期購電協議(CPPA)支撐財務,將面臨3大挑戰:
1.合約規模大、年限長:為滿足融資銀行要求,企業須簽下最低50MW(千瓩)、長達25至30年的合約,超出多數企業負擔。
2.信評門檻高:外資銀行與信貸機構多要求企業具投資級國際信評,排除大部分本地中小企業。
3.市場卡關:高門檻導致風場難以找到足夠買家,市場發展受限。
為破除購電僵局,台智電於2024年成立,作為泛官股背景的離岸風電售電平台,取得國際信評後統購風場電力,並拆分為最低5MW的小單位,搭配10年、20年或遠期合約,轉售予中小企業與售電業者。預估年採購量可達41億度,約占3-1、3-2階風場總量的20%,服務範圍涵蓋半導體、鋼鐵、石化、交通等高耗能產業。
邱玉典強調,台智電嚴格把關風場品質,審查行政契約、財務結構及關鍵供應商合約,避免購入「爛尾風場」。相較企業自行簽約,台智電具備多重優勢,包括:降低採購門檻、分散風場風險、媒合餘電轉售,以及依企業用電型態最佳化光電與風電組合。邱玉典呼籲企業,若有較高再生能源比例目標,應及早布局離岸風電,勿單靠太陽光電,以確保長期達標淨零。
投資氫能從哪裡起步?聯華林德揭台灣發展關鍵與挑戰
台灣即將在今年啟用首座加氫站,工業氣體廠商聯華林德也分享目前國內氫能趨勢。大宗氣體和清淨能源副總經理沈欣儒表示,聯華林德生產氫氣超過30年,聯華林德率先導入碳捕捉技術,回收60%的二氧化碳,用於碳酸飲料、醫療與半導體製程。
氫能價值鏈涵蓋生產、運輸與應用3個環節。沈欣儒表示,台灣目前以氣態氫為主,成本低於液態氫;但若未來成為綠氫進口國,需提前布局液態氫基礎建設。現階段,台灣尚無低碳或零碳氫氣來源,用於發電並不具成本效益;但可運用尖峰綠電製氫儲能,作為電網調節手段。沈欣儒強調,交通運輸將是下一波氫能應用重點。聯華林德與中油合作,預計今年第3季啟用台灣首兩座加氫站,每座造價約1億元。沈欣儒表示,小客車適合用電動車減碳,但巴士與貨車更適合用氫能車,每次3至5分鐘即可加滿,續航力達500至600公里。德國已有液態氫卡車行駛逾1,000公里,展現氫能在重型運輸的潛力。
不過,台灣氫能發展仍面臨基礎設施不足、需求盤點未明、法規待完善等挑戰。沈欣儒建議政府規劃「氫能專區」,例如高雄、台中港,集中設置儲運與加氫設施,搭配封閉型氫能設施運作,逐步建立完整體系。台灣地理位置優越,有機會成為氫氣與氨氣的轉運樞紐,連接日本、澳洲等國供應鏈。
在產業機會方面,台灣可深化碳捕捉技術,並投入固態氧化物電解槽(SOEC)製造,SOEC是製造綠氫的重要設備,雖尚未成熟,但已有研究單位與企業積極投入。同時,可探索以氨作為氫的載體,發展氨裂解與轉運應用。
<若分享內容有侵害您的版權,請來信留言告知,我們會及時版權信息,若是您反對使用,本著對版權人尊重的原則,會儘速移除相關內容。聯絡信箱:service@sanrey.com.tw>
台灣綠電市場蓬勃發展,經濟部預估2030年企業綠能需求將突破480億度。新能源與碳市場資訊平台《RECCESSARY》及淨零資訊平台《EnergyOMNI全能源》於19日舉辦「新能源與碳市場商機論壇」,台灣智慧電能副總經理邱玉典在會中分享具彈性的離岸風電採購解方,聚焦協助中小企業克服購電門檻;聯華林德副總經理沈欣儒則剖析氫能在實現淨零轉型中的關鍵角色。
離岸風電採購3大痛點如何解?台智電推彈性機制助企業突圍
長期以來,太陽光電因取得容易、成本較低,主導台灣綠電市場;但受限於土地稀缺與社會爭議,發展空間有限。台灣智慧電能(簡稱台智電)副總經理邱玉典表示,離岸風電具備全天候穩定發電的優勢,預計2050年裝置量可達40至55GW(百萬瓩),將成為台灣綠電供給的主力,有助實現2050淨零目標。
不過,邱玉典指出,第三階段離岸風電區塊開發取消躉購制度,轉由企業透過長期購電協議(CPPA)支撐財務,將面臨3大挑戰:
1.合約規模大、年限長:為滿足融資銀行要求,企業須簽下最低50MW(千瓩)、長達25至30年的合約,超出多數企業負擔。
2.信評門檻高:外資銀行與信貸機構多要求企業具投資級國際信評,排除大部分本地中小企業。
3.市場卡關:高門檻導致風場難以找到足夠買家,市場發展受限。
為破除購電僵局,台智電於2024年成立,作為泛官股背景的離岸風電售電平台,取得國際信評後統購風場電力,並拆分為最低5MW的小單位,搭配10年、20年或遠期合約,轉售予中小企業與售電業者。預估年採購量可達41億度,約占3-1、3-2階風場總量的20%,服務範圍涵蓋半導體、鋼鐵、石化、交通等高耗能產業。
邱玉典強調,台智電嚴格把關風場品質,審查行政契約、財務結構及關鍵供應商合約,避免購入「爛尾風場」。相較企業自行簽約,台智電具備多重優勢,包括:降低採購門檻、分散風場風險、媒合餘電轉售,以及依企業用電型態最佳化光電與風電組合。邱玉典呼籲企業,若有較高再生能源比例目標,應及早布局離岸風電,勿單靠太陽光電,以確保長期達標淨零。
投資氫能從哪裡起步?聯華林德揭台灣發展關鍵與挑戰
台灣即將在今年啟用首座加氫站,工業氣體廠商聯華林德也分享目前國內氫能趨勢。大宗氣體和清淨能源副總經理沈欣儒表示,聯華林德生產氫氣超過30年,聯華林德率先導入碳捕捉技術,回收60%的二氧化碳,用於碳酸飲料、醫療與半導體製程。
氫能價值鏈涵蓋生產、運輸與應用3個環節。沈欣儒表示,台灣目前以氣態氫為主,成本低於液態氫;但若未來成為綠氫進口國,需提前布局液態氫基礎建設。現階段,台灣尚無低碳或零碳氫氣來源,用於發電並不具成本效益;但可運用尖峰綠電製氫儲能,作為電網調節手段。沈欣儒強調,交通運輸將是下一波氫能應用重點。聯華林德與中油合作,預計今年第3季啟用台灣首兩座加氫站,每座造價約1億元。沈欣儒表示,小客車適合用電動車減碳,但巴士與貨車更適合用氫能車,每次3至5分鐘即可加滿,續航力達500至600公里。德國已有液態氫卡車行駛逾1,000公里,展現氫能在重型運輸的潛力。
不過,台灣氫能發展仍面臨基礎設施不足、需求盤點未明、法規待完善等挑戰。沈欣儒建議政府規劃「氫能專區」,例如高雄、台中港,集中設置儲運與加氫設施,搭配封閉型氫能設施運作,逐步建立完整體系。台灣地理位置優越,有機會成為氫氣與氨氣的轉運樞紐,連接日本、澳洲等國供應鏈。
在產業機會方面,台灣可深化碳捕捉技術,並投入固態氧化物電解槽(SOEC)製造,SOEC是製造綠氫的重要設備,雖尚未成熟,但已有研究單位與企業積極投入。同時,可探索以氨作為氫的載體,發展氨裂解與轉運應用。
<若分享內容有侵害您的版權,請來信留言告知,我們會及時版權信息,若是您反對使用,本著對版權人尊重的原則,會儘速移除相關內容。聯絡信箱:service@sanrey.com.tw>